东南亚文化概论(收集5篇)
时间:2024-12-18
时间:2024-12-18
新时期我国对非洲雕塑艺术的介绍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非洲艺术类型学中最为显著。这一方面是非洲大陆雕塑艺术最具特色,是非洲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迹;另一方面,非洲雕刻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艺术文明的进程,对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新中国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意义。首先,这方面重要的编著有:(一)李淼、马晓宁的《黑非洲雕刻》,瑐瑧该书选有非洲二十多个国家各个时期创作的二百六十多件代表作品,分三类:雕像、面具和头饰、器具和装饰物。(二)黄维中等编绘的《世界面具》,瑐瑨这是一部包括了非洲部分的汇集世界各大洲面具艺术的作品集。(三)缪讯、南风编著的《非洲雕塑》,瑐瑩该书概述非洲雕塑艺术中诺克文化、伊费艺术、贝宁艺术、萨奥文化、西部地区雕塑、中部地区雕塑、南部地区雕塑、东部地区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四)吕品田、苏冰等编选的六卷本非洲艺术书系,主要介绍了非洲国家扎伊尔的雕刻艺术;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以坦桑尼亚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马达加斯加的木雕、南非的石刻、津巴布韦的木雕、乌干达的陶艺等;喀麦隆的雕塑艺术;象牙海岸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加纳的木雕和陶艺,利比里亚的木雕,塞拉利昂的木雕和金属制品;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和撒哈拉六国的木雕、陶艺、石刻等雕塑艺术作品。其次,论文有定良的《树千年间石刻林》,杨起、梅贻白的《扎伊尔雕塑家李耀楼》,俞跃良的《萨卢姆和他的木雕》,先让的《非洲马康得木雕艺术》,张有浩的《阿伊———多哥著名雕塑家和画家》,李松山的《坦桑的马孔德雕塑艺术》,曾印的《非洲神像与面具》,孙滋溪的《非洲雕刻欣赏》,李荣启的《人类艺术的瑰宝———迷人的非洲木雕》,刘梦熊的《非洲乌木雕》,夏晨的《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江村的《狮身人面像》,宋天仪的《赞比亚的钢版画和硬木雕》,裴建国、刘振林的《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邱松的《南非石雕艺术瞥》,段圣君的《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尹寿松的《黑色风情说不尽———来自刚果共和国的乌木雕刻艺术》,乔桑的《贝宁象牙雕刻艺术》,朱孝岳、胡潮明的《扎伊尔的王室与民间艺术》,郑文的《折射———南非的雕塑》,阿彬的《触摸非洲雕刻的脉搏》,蒋晓红的《古代非洲贝宁青铜雕像艺术特点》,李卫的《雕刻者的艺术———非洲木雕形式语言初探》,任玉的《非洲雕刻装饰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综合上述成果,主要是对非洲雕塑的总体介绍、一些黑非洲国家的雕塑艺术赏析(如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刚果、贝宁等国),或者是文章作者亲历非洲的写生感悟。
非洲设计艺术
新时期我国非洲设计艺术(即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涉及陶瓷、服饰、岩画和其他工艺。(一)中国陶瓷在非洲的发现与非洲陶瓷艺术的研究瑑瑦既是中非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尽管严重缺乏,但意义非凡。马文宽、孟凡人主编《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瑑瑧并撰文瑑瑨对中国陶瓷在北非和东非的发现及其原因作了探讨。中央美术学院刚果籍留学生卡拉拉•巴卡吉卡2004年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非洲艺术与浮雕艺术的陶瓷表现性研究———兼论陶瓷浮雕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讨论非洲艺术与浮雕,陶瓷浮雕的概念及表现性,艺术家与浮雕,陶瓷浮雕与环境的结合几个方面。(二)服饰是黑非洲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了解它们意味着是对非洲民族身份的识别。服饰方面的编著有杨阳、马路的《非洲民族服饰》,瑑瑩编译了非洲传统服饰,分为:东部非洲———艺术化的人体;赤道非洲———发达的商业与精美的手工艺品;古老的非洲———传统的孤岛;热带稀树草原———风格的交汇处;撒哈拉———严酷苛刻的沙漠;北部非洲———马格里布;非洲之角———联系东方的纽带;南部非洲———传统的保持与演变。该书采用大量文字来描述非洲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此作为文化背景来烘托服饰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有《趣谈非洲服饰》、《非洲黑人的服饰》、《马格里布的传统染织艺术》、《美丽,从头开始———看尼日利亚妇女头饰》、《尼日利亚的面痕文化》、《尼日利亚的“1004”面具市场》、《非洲饰物种种》、《非洲人体装饰艺术》、《非洲妇女的发型艺术》、《非洲发式之谜》。瑒瑠(三)非洲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大大提前了人类艺术史前史,在艺术发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岩画及其他绘画瑒瑡研究成果有《解开撒哈拉岩画之谜》、《非洲岩画》、《塔希利岩画群考察》、《非洲史前岩画的世俗性审美初探》、《坦桑尼亚的石器时代绘画》瑒瑢等。(四)其他工艺方面论文有《北非明珠手工璀璨》、《西非贝宁的葫芦文化》、《闻名世界的突尼斯镶嵌画》、《突尼斯的手工艺品》、《圣城非斯的光和彩》、《北非毯艺》瑒瑣等。(五)在非洲设计艺术概论性编著方面有赵莎飞的《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卷》,瑒瑤概述了古代西非诺克、伊费、贝宁、象牙海岸、马里,北非埃及、中非扎伊尔,以及非洲其他地区的工艺美术。张少侠《非洲与美洲工艺美术》瑒瑥的非洲部分,介绍了埃及宗教工艺、石器、陶器和其他工艺,西非的工艺美术。
非洲新媒介艺术
综述
“东北亚安全与合作学术研讨会”综述张仕荣刘丽君(144)
“中国的国际责任观”研讨会综述李枏(150)
“浦山中银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评选揭晓(156)
2008年《当代亚太》1~6期目录索引(158)
论文
冷战后日本改治的动向与影响徐万胜(67)
形成中的亚太安全架构与中国的亚洲外交刘学成(83)
东亚经济体外汇储备与国际金融危机贺力平(95)
超额储备、货币错配与金融风险——基于东亚实践的理论总结王三兴杜厚文(106)
中国的对外发展援助战略反思刁莉何帆(120)
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胡鞍钢(22)
美国气候政策转向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赵行姝(39)
日本“一年一相”的机制、影响与趋势金熙德(55)
观点与短评
东亚战略趋势尤素夫·瓦南迪王玉主(译)(4)
在新世纪深化中印关系面临的挑战王宏纬(15)
越南全面海洋战略的形成述略于向东(100)
二战后东亚学生运动的生成与意义李文(111)
东南亚伊斯兰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许利平(131)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余永定(14)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程伟(33)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进一步深化中韩合作的战略思考张燕生(45)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东南亚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双重特点的阐释沈红芳(57)
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门洪华(70)
九一一后美国对外战略困境与重返政治现实仇华飞(87)
书评·文评
亚太安全:概念的梳理与研究——评《亚太安全词典》张振江(149)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第六届领导机构及理事会名单(160)
观点与短评
中日关系:从一份调查问卷所想到的张蕴岭(4)
世界格局走向及中国的机遇阎学通(7)
两岸互涉性经济立法:演进路径、框架构成及待遇问题彭莉(11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胡鞍钢管清友(7)
“太平洋主义”与21世纪亚太地区体系和秩序楚树龙陈松川(26)
中印关系的进展、认知与和平前景乔纳森·霍尔斯拉格[比利时]任娜(译)(41)
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魏志江(59)
国际热点与中国的应对周方银(70)
论财富基金的兴起及其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李俊江范硕(82)
论美国对亚洲的商务外交策略张丽娟(96)
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张明徐以升(126)
书评·文评
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陈寒溪(143)
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启事(159)
澳大利亚外交政策与中国维度芮捷锐[澳]毛悦译(4)
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现在与未来鲁道夫·赛维里诺[菲]王玉主(译)(9)
亚太地区的区域制度化结构哈迪·苏萨斯特罗[印尼]毛悦(译)(13)
论文
中国培育东亚认同的思考俞新天(21)
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小国战略李向阳(3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邝梅周舟(50)
巴基斯坦核政策与巴印核战略比较研究夏立平(65)
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构建: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视角韩献栋(77)
政治发展理论与东南亚政治发展的再思考——以印尼与菲律宾为例刘相骏(95)
论国际关系中的案例研究法李少军(111)
综述
缅甸军人政权缘何能长期存在?——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解析王士录(124)
深思熟虑的艺术——大战略基本原则综述于海峰泮君玲(145)
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兼论亚洲货币合作张宇燕张静春(9)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高海红(44)
“区域性”特征与东亚安全研究朱锋(62)
经贸与移民互动: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兼论近20年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庄国土(83)
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高程(105)
中国转型的国际动力:外国直接投资对制度变迁的影响郭宏(124)
综述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合作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毕世鸿(139)
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张蕴岭(4)
从东盟一体化进程看东亚一体化方向陆建人(21)
大国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影响金灿荣戴维来(36)
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二战后日本对华外交基点的摇摆金熙德(58)
打击恐怖主义战争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全球化的视角宋兴无(71)
加拿大社保制度改革与建立“养老基金”十年回顾与评价郑秉文何树方(88)
读韩《史论》前,曾不止一次读过孙歌“亚洲意味着什么?”“亚洲论述与我们的两难之境”,和她为台湾版《亚洲意味着什么》所写的长篇“导言”。(均载于《主体弥散的空间・第二编》)孙文中的“亚洲”论述,中心在东亚。孙文极富思辨,在给我启发的同时,也留给我不少困惑。困惑之一,就是到底怎样定义“东亚”,如果我们不止于把东亚看成地理概念,那么实体的东亚,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
10年前,翻阅过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记得滨下论述的对象,是“亚洲”,包括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虽然他叙述的中心,也是东(北)亚。后来读过一两篇评价文字,就有对他使用“亚洲”概念的批评。
说到底,滨下提供的,还仅仅是东亚-亚洲经济圈的经济-贸易图景。
韩书是专著。分上下两编。重头在下编。上编理论味道浓,阅读需要耐心,好在只占全书四分之一。余下部分,飞瀑直下,环环相扣,只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当有趣的故事读。
韩著回答了我读孙歌时的困惑。较之滨下,其叙述尺度更加宏阔,细节明晰而疏朗。
估计不少人会认为,自己了解近在咫尺的东亚。我很怀疑。高宗武,三十出头,掌外交部东亚司。上世纪四四年写有《日本真相》(中文),英文书稿名《深入虎穴》。国民政府时期标准的日本通。戴季陶,二八年写有《日本论》,启发过许多人。但他们都说,对日本的了解,很浅。对日本,尚且如此。再加上更少被注意的朝鲜,和诸多北方民族(国家),谁还敢口出狂言?记不得哪位日本思想家说过:中日间,说彼此不理解,正常;说理解,才怪。
韩著厉害,首先厉害在,东亚三国中、韩、日,尤其它们关系的历史,几近通吃。即便北方诸族(国家)复杂的关系,也相当熟悉。中国学界不说,日韩朝能出其右者,未必找得到。
历史上,隋唐两朝五代君主,通过对高句丽的百年战争,奠定东亚世界基础;又通过对倭国(日本)的白江之战,最终形成持续一千三百年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这段历史,鲜有讲述。
东亚世界的形成,从来就不简单。内部折冲樽俎,自始便有外部因素的刺激。大戏上演,各有各的算盘。日本有小天下构想,目标首先对着朝鲜半岛南端,当时的百济和新罗两国。高句丽本来强悍,又吸取大陆中原(华)文明之精髓,长期依凭辽河以东肥沃土地,试图统领中国北方诸族,南结百济和倭国,与中国分庭抗礼。高句丽美梦做了几百年,最后被唐高宗击破。日本人的战略谋划,白江一役,遂成空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圆了世代大梦,可好景不长,此为后话。)
此书问世,正逢其时。韩朝分裂,不可久远。日本脱亚入欧,未必不会以另一种姿态重返东亚体系。以史为鉴,可想将来。形成于唐代的东亚世界,自成体系,谁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
唯一不同的,是近代走进东亚世界的美国因素。欧洲人在东亚折腾了一百多年,引来了美国,挤走了自己。地缘因素多么重要!从陆上,欧洲人难以越过俄罗斯,直奔东亚,海上遭遇美国人,在东亚更难作为。由此观之,东亚的前途,取决于两个世界的形成格局:一是内部的关系整合,还是那个三国――中日韩(朝),如何在共同利益认知基础上,达成长期休戚与共的合约;一是美国因素作用,形成太平洋共同利益圈,主导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无论内部外部格局,俄国因素,都将退出东亚,长期被边缘化,无可避免。
或许外部格局的形成,是东亚内部世界再造的真正契机。果若如此,今天我们读韩著,顺序该倒过来了。但无论正读倒读,韩著给我们的启发,都将是巨大的。
只是东亚世界外部格局,至少在可见的将来,主导虽不再是中国,但中国因素的权重如何估计都不为过。中国需要的,是调整心态和构造适应战略。
就在今年8月份,缅甸联邦议会通过决议,成立宪法评估联合委员会,预备修宪。这意味着2008年宪法完成了为转型提供合法性的阶段性任务。若修宪成功,缅甸政局将在权威宪法的主导下,进一步稳定发展。
缅甸是东亚和东南亚社会近代以来在政治和法治上艰难转型的一个新近例子。始自日本“明治维新”,东方国家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从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开始了曲折的现代化之路。迈向法治便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直至今日,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已成为法治程度较高的社会。与此同时,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却仍处于法治不彰的阶段。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治则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
法治已经成为不同文明传统所共同接纳的现念。著名法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香港太平绅士、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前院长陈弘毅教授长期研究各国和地区的法治与发展历程,近日接受《南风窗》记者专访,回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法治的发展道路。不存在独特的法治理论
《南风窗》:东亚社会中,日本、韩国、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的法治水平都比较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法治转型有何共通之处?
陈弘毅:法治在东亚的建立,经历了一定程度上传统断裂的过程。法制现代化,基本上是法制西方化的过程。最明显的就是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自觉进行西化,引进西方的宪法,移植了欧洲的民法、刑法、诉讼法等等,还引进了西方的律师制度、司法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就已建立了司法独立的传统。
日本曾对韩国和台湾进行长期的殖民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两个地方的法制现代化。当然,日本的殖民统治比较高压,没有什么人权保障。香港的法制现代化也是通过殖民的过程而产生的。英国引进了它的法律制度到香港,建立了法治理念,英国传统的司法独立。当然作为殖民地,香港没有基本的人权保障。但是基本的英国式的法律体制,法院、律师、诉讼制度都是从英国引进过来的。
《南风窗》:法治要成功,是不是只能走西化的道路?
陈弘毅:用“西化”这两个字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我的意思是,我们现在讲的“法治”最初是在西方出现的,不是中国法家传统的“法治”。在世界范围内,我现在还看不到有理论可以否定现在西方发展出来的法治的概念、价值和实用性。如果有人可以发展出所谓很独特的法治理论,他可以提出来,但是现在没有出现。
《南风窗》:东南亚各国的法治水平相差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弘毅:东南亚不同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除泰国之外,都曾经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不同国家受到不同的殖民传统的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缅甸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英美的殖民统治对法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美国在统治菲律宾时代,已经公开说,希望培养菲律宾人民走向独立,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1935年美国人给菲律宾制定的宪法在1947年独立后,还一直用到1972年,直到马科斯实行,进行独裁统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情况有点像香港。这两个国家的法治在独立的时候其实是不错的。
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后法治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需要维持稳定,出现了一些比较独裁的统治者,他们不想法律严格限制他们的权力。法治无论怎么定义,都包括法律限制政府权力这个要点。法治也可以理解成公正的程序,在高压统治下,公正程序很多时候都会被牺牲。像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新加坡的李光耀和菲律宾的马科斯,都是强人政治。
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经历过一个殖民统治的过程。印尼人荷兰人统治后,基本上不接受殖民地时期法制的价值理念。其中一个宪法起草人苏波莫拒绝接受限制国家权力、分权制衡、个人权利高于国家等自由主义学说中的概念。相反,他坚信国家整体论,认为国家与个人组成一个基本整体,而且国家必然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后来,印尼先后经历了苏加诺和苏哈托的独裁统治。在苏哈托统治下,印尼经济发展还算很快,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民众爆发大规模示威和动乱,苏哈托被赶下台,印尼才开始民主转型。
英国殖民地中,法治状况最糟糕的是缅甸。缅甸独立后先是维持英国式的法律传统,后来发生,变成军人独裁,没有法治可言,一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放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虽然实行威权统治,但它们的领导人毕竟还是民选的,也有反对党参选,不敢完全否定法治。东南亚国家中,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二战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法治受到很大影响,现在也属于比较差的状况。
《南风窗》:“需要维持社会稳定”,这是这些国家的真实需要,还是强权统治者所构建出来的政治说辞?
陈弘毅:一定程度上是有客观需要的。比如马来西亚就说自己是多族裔国家,上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有比较大规模的暴动。直到现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国家安全法》,是英国殖民时代延续下来的法律,授权政府不需要经过司法程序,就可以逮捕被怀疑反对政府的人。但是马来西亚近期可能会废除这部法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威权统治时代,经济发展的确还是不错的。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与法治、人权是没有冲突的,所以他们认为,应该给人们更多自由,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也应该给人们更多的正当程序的保障。法治越成熟,转型越平稳
《南风窗》:东亚和东南亚比较成熟的法治体系大多受到殖民统治或者战后占领,是否说外来的压力比内在的动力更容易促成法治发展?
陈弘毅: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外来影响比较大,有些地方比较小,有些地方只是影响到独立之前,独立之后就走自己的路。不能很简单地归结说,受到外国的重大影响才建立法治。日本在20世纪初,已经有民主、司法独立,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西方式现代法律制度。日本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在推动,一种是西方化,追求法治、人权、民主,另外一种就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者。军国主义通过暴力手段,暗杀日本政治人物,占了上风,夺取了政权。日本战后重建了民主制度,一定程度上建立在战前发展出来的基础上。比如说,战后出来竞选的政党,基本上是20世纪初已经很活跃的政党,在军国统治时期被压制。韩国也不可以说完全受到殖民、西方的影响,也是非常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韩国痛恨日本统治,独立后走出了自己的路。插图/张文亮
但是自发学习也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原来的传统下会有一些反对西化的力量。日本出现了极端的军国主义,就是因为日本学习西方学得不够透彻。明治宪法里没有明确讲清楚军队要服从民选的政府,也没有在民的概念,天皇还是最高的权力。所以日本在军国统治时代,就强调军队对天皇的绝对效忠,为天皇而战死。
《南风窗》:东亚地区的法治水平整体上比东南亚国家要好,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的法治水平是最好的,是不是说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反而更容易实现和发展法治?
陈弘毅:这至少证明儒家文化不是同西方的法治传统有一些很大的冲突,儒家作为一个基本的文化传统,像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一样,重视和尊重人的尊严,这是法治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不能说我们是儒家文化就不可能实现法治。但这也不表示儒家文化一定可以理解为推动法治的强大力量。儒家文化比较重视德治、人的重要性,推行仁政,提倡调解。用法律来限制政府的权力,这个法治的基本概念,在儒家文化里没有重视。中国传统上对于官员的法律规定和限制很多,但是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限制,这不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清朝末年提倡君主立宪,就是用宪法来限制皇帝。
《南风窗》:韩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政治制度的突变,这两个地方在政治转型之前是否已经奠定了法治成熟的基础?
陈弘毅:台湾地区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1987年政治转型之前,法治制度在50年代就开始有比较大的发展。50年代开始,台北的大法官会议,已经开始行使审查法律和行政法规是否“违宪”的权力,但是当时没有太高水平的人权保障,大部分“违宪”审查案件都是关于技术性的宪法问题,例如不同政府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范围等等。虽然人权保障比较欠缺,主要是在公民政治权利方面,但是台湾在财产权益的保护方面相当完善,不少“违宪”审查的案件都涉及财产权的保障。因此在威权统治下,民主转型前,法治也可以发展到相当的程度。韩国也有这样的情况,韩国80年代中后期民主化,之前法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也开始有违宪审查的制度。
《南风窗》:您说威权统治下,法治也可以发展到相当水平,那么能不能说威权向民主转型前,法治水平比较高的,转型也会平稳一点?
陈弘毅:可以这样说,有一些学者也有这样的理论。民主化的条件有很多,包括经济发展、中产阶级活跃,也包括法治有一定的水平,这都有益于日后成功民主化的条件。台湾地区是比较好的例子,整个东亚都是比较好的例子。有学者推崇东亚发展模式,先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高教育水平,中产阶级的发展,最后才是政治方面的自由和民主。贫富差距导致暴民政治
《南风窗》:据分析,印度尼西亚的民主程度比较高,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比较开放,司法独立也得到了很好保障,但是印尼的法院依然存在严重的腐败。这好像是很矛盾的状况。
陈弘毅:印尼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新加坡、马来西亚低,法官的收入估计也是很低的。在独裁统治期间没有司法独立传统,已经有的做法,持续了几十年,法官和其他官员已经习惯了贪污,在民主转型后,不容易在短期内就改变。民主对于司法腐败问题应该不是太大的影响。印尼民主化后,成立了,找一些不是原来的法官,另外建立一个新的,特意与原来的没有联系。
《南风窗》:一般认为,法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政治融合的前提条件。但是据分析,菲律宾虽然在法治方面表现良好,但是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政治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如何理解这种情况?
陈弘毅:主要还是因为菲律宾的社会结构。菲律宾虽然实现了民主,但同美国引进的民主有很大的区别。菲律宾有西班牙殖民的历史,统治了几百年,形成了一些社会精英,主要是地主。菲律宾独立后,政治权利还是集中于社会精英,但很多人是贫民,贫富差距很严重,所以民主不是很稳定,有时候会出现暴民政治。菲律宾的威权统治者马科斯就是被人民力量。后来民选的埃斯特拉达总统由于一些丑闻,在群众不断示威、包围总统府后,逃走了。菲律宾没有很强大的中产阶级,有些底层人民不接受法律规定的游戏规则,就会发动群众运动总统。民主不稳定的,除了菲律宾,还有泰国。泰国是形成了一个循环,民选政府,军事,然后又民选。民主不稳定的地方,一般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非常低,教育水平也不高,也不懂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法治,不遵守法治规则。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展开的亚洲访问行程结束后,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这是美国重新在亚洲建立中国包围圈的一个行动。
在泰国召开的第十五届东盟峰会,作为一个既恰当又最好的机会,令美国堂皇地大谈亚洲策略重点在于东北亚及东南亚上,让鼓吹的中国包围圈概念清晰。
中美数年来围绕着贸易和经济事务有不少积极互动,这给世界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两国已从敌对走向和解甚至融洽。中国当然希望朝这样的方向发展,但是美国不会忘记一个核心问题:遏阻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美国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近几年来走得“有点急”,由很多原因造成。美国之所以愿意接纳中国各种日常生活需要的产品,除了中国加入世贸有参与世界贸易的需求之外,更大因素是美国一早知道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让大量中国廉价产品入口可以达到两方面目的:实时解决美国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纾解民意对政府管治威信冲击;同时让大量廉价产品入口造成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张,以此作为反击中国的策略。近期一些中美磨擦事件可以反证这样的思维。
奥巴马上台已经半年,全世界都在看他宣布的明年底全面撤出伊拉克的诺言会不会兑现。希拉里作为吹鼓手,藉参加东盟第十五届峰会,高调宣布美国重返亚洲,明显是为美国撤出伊拉克之后,把政策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及东南亚来。此举目的清晰:重现中国包围圈。日本向来被美国绑在同一辆战车上当炮灰,美国不论哪一届政府也必会继续牵制日本作为亚洲人。在这两点因素不会改变之下,美国要重现中国包围圈,重心就在于与东南亚紧密合作,再配合收买及控制印度而形成。东南亚有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诸国配合,加上掌控台湾这只最靠近大陆的棋子。如果再远一点讨好澳洲,整个中国包围圈格局便形成。这种被视为保障亚洲利益的策略,有一段时间因为考虑救经济,以及在伊拉克泥足深陷而松懈,现在借希拉里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而旧事重提。
希拉里在泰国有两方面主要言论,一是宣布美国将重返亚洲,二是表示奥巴马政府要告诉亚洲国家,美国不再在伊拉克与阿富汗作战,希望建立和扩大与亚洲国家的伙伴关系。事实上,美国害怕看到中国近年来对东南亚国家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已有美国舆论认为,东南亚已成为中国后院,并指此举将严重影响美国的全球利益。
上一篇:东南亚国家(收集5篇)
下一篇:数学应用求职信五(整理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