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体现(收集5篇)

时间:2024-10-06

创新意识的体现篇1

[关键词]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左海燕(1977-),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文化。(陕西渭南7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90-02

一、师范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演化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能力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质量的竞争,教育质量的优劣主要由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决定。今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是明天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的生产、发明、研制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比较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有关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以实现和提升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实力。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有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促使师范院校在社会发展中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二、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和模式来看,在长期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指标,以至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授课,体育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授,甚少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绝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把学生作为“电脑硬盘”进行强制性编码储存等。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师范院校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来看,首先,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不善于充分利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很少了解专业前沿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基本上不会运用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规律。其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缺乏创意,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得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点。最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虽然目前许多高校给大学生创新项目,但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太少,一个创新项目需要相关人员共同钻研、探讨,为了能够有效地表现大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三、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指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过程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部分。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书本基本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科技信息、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人才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通过阐述可以发现,学校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专业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未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导致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

3.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结构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组合起来,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单独学习每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很少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课程之间没有联系,在学习和掌握各门课程基本知识的同时不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造成知识结构不全面,影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4.创新意识淡漠。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环境和适当的体育学习方法。由于体育教学条件、环境、教师、教材等体育教学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教育情境,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产生排斥、厌学、逃课等不良的体育学习态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作为承担与肩负培养祖国未来发展栋梁之材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要充满新意,有创意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的现状。

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当今社会倡导教师应具备“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学生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将基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开发体育专业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对角度、多方向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有效结合,以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和知识变更的必要手段。为培养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学生知识结构的创新。为适应新课改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一线教师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知识,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合理整合,为学生创设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和情境化的和谐教学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体育教学技能的创新。新时期要求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技能,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新课程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体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环境。

4.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新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同时采用“愉快、成功、趣味”等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教学创设积极有效的创新环境氛围,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双边性的特点强化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培养目标,作为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全面了解、掌握有关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以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别郭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陈小筑,姜澄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对话教育热点200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创新意识的体现篇2

创新能力是人类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主要能力,它能推动人类的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能促进科学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现结合近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

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和环境。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这样才能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确立“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断树立创造的信心和勇气。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其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表扬、鼓励、引导。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和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时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不要总认为“只有我教你才会”。要相信学生智慧的潜能是无限的,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有“39+23”这样一道题,我先让学生的积极展现各自的思路:

⑴39+23=39+20+3=59+3=62;

⑵39+23=30+20+9+3=59+3=62;

⑶39+23=39+1+22=40+22=62;

⑷39+23=40-1+23=40+23-1=63-1=62;

……

不要太在乎那个学生的哪中做法太麻烦,只要他使用了一种不同于别人的计算方法而且结果也正确,他就是一次自主的、成功的创新,就值得鼓励,让大家一起体验学习中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还应开展多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其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多向国外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认识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另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试一试”、“画一画”、“换一换”和“摆一摆”、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变一变”等创造技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断探求知识、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动手活动,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与底、宽与高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中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相应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去动手拼拆,进行“举一反三”。

四、创设问题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用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了解。

五、启迪学生标新立异

创新意识的体现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而创新思维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现代教育面对的首要任务。小学课堂是打开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窗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创新意识”的概念

创新是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以人为活动主体,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包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以及改变三层含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创新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观念、活动的动机和欲望的思想活动,还包含了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总体来说,创新意识包括欲望、兴趣、感情和意志,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居主导地位的今天,教育本身就成为一个创新的过程,在需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共同作用的数学学科上,创造性思维更是必不可少。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对新事物的发现、对新规律的提出、对新方法的创造、对新问题的解决等。

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也曾要求:“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鼓励自主探索,保护知识产权,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进步发展的源泉。21世纪更是一个要求人人具备创新能力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不仅要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还要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素质教育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定位为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促使学生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动力。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基础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而小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将两者的作用辩证统一起来的现代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要始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建立起学生愿意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良好、相处融洽、合作交往的课堂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积极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发挥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注重操作实践,探索创新意识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仅有老师的演示,而没有让学生的实践,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不够深刻。只有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拓宽学生的操作面,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才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感知体验中真正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最终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最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3.倡导质疑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这是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的话。所谓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意识打下基础。如果发现问题却没有勇气提出来,那就谈不上探索和创新了。

所以,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所谓的创新意识的体现也就是能够提出一个好问题,抑或是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而已。就算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否定,也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能培养学生善于发问的思维习惯。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营造课堂气氛,注重操作实践,倡导质疑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江苏教育,2001(10).

[2]刘德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天津教育,2000(02).

创新意识的体现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原则探讨

一、前言

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创新教育上人们也在一直探讨。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一个人理性数学思维培养的开始,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后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的轻松。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益的,在注重创新教育的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

在现代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观念性的转变,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重视起来,真正的去探索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理念去教学彻底的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发展去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在思想上转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兴趣,小学的数学教学也是一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讨中来。因此看来子啊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对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大胆的质疑,积极的思考数学中的问题。

(三)积极的联系实际,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对生活起着积极的督促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从而大胆的对数学问题提出质疑,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索中,敢于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对待不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一)知识性原则

要想创新就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知识的储备不仅只是基础的知识还要包括基本的技能、思想以及活动的经验。只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储备才能有能力去创新。在创新问题的探索上学生的基础知识越扎实对问题的探索就会越有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创新之间能够有一个连接。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观念,要对课程进行仔细的研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寻找适合学生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的做到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力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够扎实。

(二)民主性原则

在现在倡导人人平等的时代,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民主原则之下,师生之间在发表言论以及观点的时候都应该是平等自由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教学内容的探索上自己积极的去探索教师不提示,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让其充分的表现出自己。学生只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有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毋庸置疑,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活动展开。对学生主体性的探索来说最适合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教育。换句话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体,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在这个大的舞台上学生们在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光彩。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就是让学生真正的做回课堂的主人,教师要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原则,积极的将课堂的主体性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做好自己引导者的本职工作。

(四)质疑性原则

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程的传授时对学生设置疑问或者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设置疑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本领,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展开数学思维进行问题的探索。知识的创新就是在一次次的创新思维的推动下进行的革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和意识。在现实的教学中如果不存在着问题学生就不会积极的去学习,只有这种问题一直伴随着学生才能激发他们进行去探索。才能不断地进行创新,在一次次的创新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五)求同存异性原则

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的检测中,要遵循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按照个体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采取多样化的测评方法,允许个性化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发展多向思维。按照学生的个体层次不同采用不一样的测评方法,在同一俗嫉那疤嵯拢又允许有个性的存在和发展。

四、结语

小学的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带动下积极的去进行学习探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成绩还能强化学生本身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晓琴,王永松,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92-96.

[2]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创新意识的体现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课改创新意识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模式僵化这一具体问题,政治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使得其教育教学创新难以轻松达成。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着的这一具体问题也使得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期难以形成或提高,这一现状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这一背景下格外显眼。提升初中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初中政治教学的又一教学目标,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以及较大的升学压力下,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方法调整来达成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或提高这一目标则需要具体的思考与解决。

一、学生创新意识概述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前提,这一概念最初在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历次改革,教育领域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成为了一个热点性话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2016年,“核心素养”正式成为了国内人才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学生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中包含着创新思维这一具体内容。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一般而言,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其才能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能够使得学生三观更好形成,更加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此外,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基本教学目标之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是新课改目标实现的外部要求。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单一饱受诟病,其依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际上也是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的一种外部体现,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制定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制定出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计划。以往初中政治教学计划是以课时为物理限制,以教材知识结构为物理划分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的一种计划,在这样的教学计划下并没有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进行涉及,也导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没有“存在空间”。新时期下,初中政治教学计划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优化,在保障基本教学任务可以完成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等具体教学内容的添加并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基础教学目标之一才能确保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实际之中。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创新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成为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诸多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与国内学科教育之间进行良好适配及融合。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适当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例如,在国家政体这一初中政治知识学习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主要小组,进行政体差异及特点探讨。将课堂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以便其能够有更为充裕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合作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需要小组发言人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发言,在这一环节上教师也要鼓励发言人进行创新性总结与陈述。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事件的联系

政治学相关知识来源于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也是诸多现象的深层次总结。初中政治知识与当前实施政治事件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注重政治教学本身与时事政治事件,特别是热点性事件联系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知识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时下政治生活对于知识本身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对于相关事件进行探讨。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向生活化教学所靠拢,将政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能够增添政治知识的趣味性与多元性,在加深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欲望。

(四)提升多媒体教学应用频率

尽管培养学生创新事宜已经成为了国内各个阶段教育教学的主要改革内容与方向,然而在相对刻板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具有极大难度,重塑课堂环境,提升课堂环境的轻松性也成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提升多媒体教学应用频率,依托多媒体的丰富多彩性能够较大程度唤起学生对于政治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是初中政治教学达成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条件之一。此外,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也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嵌入,部分初中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一种浅层次应用,其将书本知识进行一定总结成为教学课件是一种低质量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应用上也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进行侧重,增添趣味性探讨与教学案例不失为一种有效选择。

三、结语

初中政治教学进行一定调整与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其教育教学也不能单单以良好成绩取得为目标,更是需要将中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纳入到人才教育及培养目标之中。教育本身是一项连续性与完整性较强的有机活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承担起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责任,结合中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实际开展针对性教学调整更是需要教师进行更为严谨的思考,付出更大的努力。此外,学校与地方教育主管机构也应当重视中W生创新意识提升的相关事宜并给予一定支持,鼓励初中政治教学进行大胆的教育教学创新性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艳波.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