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收集5篇)

时间:2024-10-0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篇1

一、福建省卫生监督体系发展现状

为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卫生监督网络逐步建成

目前,福建省已建立省级、9个设区市和84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在300多个乡镇、街道启动了农村卫生监督协管工作,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

2.卫生监督队伍初步建立

福建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核编2000名,现有在岗人员1848名,通过实行统一着装与标识、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塑造了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形象。同时,严格准入标准和培训教育,目前全省卫生监督队伍中76%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为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3.监督执法范围不断扩大

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范围由单一的公共卫生监督逐步扩大。具体包括依法监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传染病防治、为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各级别的卫生监督机构至上而下共同承担着全省30多万家监管对象的经常性或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较好地维护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

二、福建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卫生立法不完善

目前,福建省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早期制定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时期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行政处罚的手段和效果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不能有效的起到预防的目的。卫生立法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卫生立法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

2.业务用房短缺

据统计,福建省84个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中,有73个县没有业务用房(占86.90%),均为通过临时借用或租用场所办公,监督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与标准相比缺口近80%。业务用房不足,造成功能分区缺失和混乱,给案件受理、证据保存、行政许可受理等业务带来了不便,制约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

3.基本设备、装备配置不足

福建省目前大部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车辆、取证工具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严重缺乏和落后。目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快速检测设备配备率约为5%-15%,执法取证工具和办公设备的配备率约在35%-50%之间,执法车辆配备率约35%。基层监督机构的基本设备、装备低于国家的装备标准,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4.卫生监督力量不足

5.卫生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卫生监督专业有着技术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执行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都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卫生监督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技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新时期,基层卫生监督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专业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合理,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分析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基本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和采供血,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在2011年,卫生部又进一步扩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将由0-3岁扩大到0-6岁,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此外还将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提供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流动人口提供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

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也将不断的完善和扩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涵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第一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人生健康的权利。这意味着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第二是明确合理、规范、有效的服务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依据广大公民对健康的需要和政府的财力确定的,既有面向普遍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单独个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疫苗接种)。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内容上是依据公民的健康需要提供,而不是每个个体都将得到完全无差别的公共卫生服务。

3.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一部分就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开展进程缓慢,实施起来有许多困难。所以要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必须从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着手,打好现实基础。

(2)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要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首先就必须从条件较为落后、卫生事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农村出发。而完善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正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3)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是有效率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效率低下、重复浪费的情况。而提高基层卫生监督技术,保证了卫生监督工作的有效展开,无疑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从根本上为基层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保障,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更快地实现。

四、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关键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政府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2)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上的主要责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政府保证了财政投入下,努力加强机构建设、设施设备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狠下功夫,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取得预期效果。

2.加快和完善卫生立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新需求,才能切实做到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卫生立法部门应当根据社会的现状,逐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使卫生法规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各项卫生工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有效性。

3.加大基层地区财政投入

城市与基层地区县在基本公共卫生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基层地区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状况和医疗状况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投入力度,为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1)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基层卫生监督资源的投入,解决卫生执法专项经费、人员和工作经费问题,积极做好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办公用房、执法车辆、取证、快速检验监督设备、通讯工具、防护装备、网络

建设经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提供物质保障。

(2)健全基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

4.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人员在培养、配置与流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加大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对我国现阶段卫生人员提出的种种挑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开发,以促进基层卫生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尽快实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篇2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充分体现公益性和公平性,按项目方式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着眼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坚持注重质量,提高效率,强化监管,保障城乡居民充分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实施范围

全县30个乡镇及县级机构。

三、资金及其来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中市县三级财政预算安排,由县卫生局统一使用,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我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为15元/人/年,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2元/人/年、市级财政补助2元/人/年、县财政补助1元/人/年。今后,随着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将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四、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有效控制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现阶段,全县城乡统一启动国家确定的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专项补助标准的提高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力争在2010年6月前,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核合格率达90%以上,居民满意率达85%以上。

五、内容和要求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3岁儿童为重点。健康档案信息主要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内容并逐步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2009年底前,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0%以上,农村居民建档率达到10%以上。

(二)健康教育。采取发放健康教育文图和影音资料、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设电视台健康频道或栏目,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传播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健康教育文图资料不少于12种,影音资料不少于6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专栏不少于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健康教育专栏不少于1个,宣传内容至少每季度更换1次;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每年至少举办6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三)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儿童保健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新生儿访视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均应达80%以上。

(四)妇女保健。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重点进行基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合格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均应达85%以上。

(五)老年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基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老年居民健康管理率达50%以上。

(六)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建卡与建证率分别达到100%,接种率达到全县“十一五”规划年度目标要求。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七)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八)慢性疾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次随访时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慢性病患者管理率达30%,控制率达60%以上。

(九)重症精神疾病管理。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每季至少随访1次,每年进行1次综合评估。

六、组织实施

(一)制定实施细则。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对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各项服务实施细则,确保项目工作科学、规范地进行。

(二)明确机构职责。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县卫生局组织实施,由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具体承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县妇幼保健院具体负责居民健康档案、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县精神病院负责重症精神病管理服务项目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三)经费分配使用。按照量入为出、突出重点、适当优先的原则,做到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以实现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根据各项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测算,将15元/人/年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摊到各服务项目(详见附件),在提取10%的培训、督导经费后,实行分项管理、包干使用。随着经费补助标准的逐步提高,对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比例适时进行调整。

(四)项目实施形式。本着“方便居民、易于操作、节省资源、便于管理”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采取以服务合同的形式进行实施。即由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办公室每年初根据各乡镇常驻人口,按15元/人/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含提留),以及需要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与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合同书》,根据各合同实施单位完成约定任务情况,按比例拨给补助经费。补助总经费分两次拨给,年初先拨一半,用于开展工作的业务经费,其余1/2的经费与目标任务考核挂钩,按比例拨付。若起码的工作指标也尚未能完成,即行惩罚性扣拨比例。本着奖优罚劣原则,所扣经费全部用于奖励优良单位。

同时,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精神病院等县级业务技术指导机构,从提取的费用中,以同样的方式,按照不同的内容,签订与此类似之服务合同,主要是将所承担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职能与全县某项服务的考核结果挂钩,按比例拨付补助经费。

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应以相应的方式,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落实到下层组织机构,确保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能够落实到基层,使之真正受惠于民。

七、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和卫生部、财政部等部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步骤和内容。各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党政领导,务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务必要有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深刻意义,切实转变卫生管理和卫生改革与发展理念,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和卫生改革与发展事业融为一体,同步思考、同步发展,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全力支持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切实加强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组织领导,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决定成立由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县卫生局、县财政局主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卫生局预防保健科,具体负责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县疾控中心要调整充实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县妇幼保健院要特别加强基层保健工作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县级业务技术指导中心作用。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在总编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充实预防保健队伍技术力量,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各县级相关业务技术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重点加强全科医学知识、社区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计算机操作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

(三)加强业务管理,强化监督指导。所有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必须具有相应资质,符合执业许可要求。严格执行项目服务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为居民提供服务优质服务。进一步规范科室设置,将适宜基层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并配齐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必须的设备,使其充分发挥功能。县卫生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深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查督导,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县健康教育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以加强质量控制,强化质量管理为主要目标,切实履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的业务技术指导职能,确保服务数量得到落实,服务质量得到保证。

(四)加强信息管理,规范档案资料。各项目实施单位务必按照《档案法》与《统计法》的规定,以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和县级业务指导部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切实做好有关基础数据、工作数据统计,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逐级上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篇3

2017年公共卫生宣传活动总结一

为巩固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取得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对项目的知晓率、参与度,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将20XX年第一季度定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季”,市中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现将宣传季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七个一”的宣传形式,全面到位。

1、由区卫计局制作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分布图、机构服务区域示意图(电子地图),在全区范围的主要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显著位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宣传栏、区卫计局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站、微博、微信进行,使群众能够知晓附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

2、在全区范围内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疾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应在各自宣传平台滚动播放,区卫计局将通过网站、46张各类大型LED宣传屏和新闻媒体等公众媒体播放宣传,共计播放409场次。

3、共张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画1455副。遍及全区范围内的医院、村卫生室、社区、居民小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告栏等公共区域的醒目位置张贴。

4、由区卫计局统一制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栏)板。遍及所有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和重点宣传点位。

5、全区共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手册”131306册,实现辖区常住居民(包括流动人口)“一户一册”、重点人群“一人一册”。方便群众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内容、获取方式。

6、对辖区内255家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机构组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讲堂共计66场次;并邀请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专家共同深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讲堂,开展健康教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活动。

7、辖区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开通机构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等新型网络宣传平台14家。个别机构与信息平台开发手机APP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软件,为居民提供服务机构定位查询、随访预约、体检结果查询、门诊咨询等便捷服务。全区235个签约服务团队,348名签约医生,在宣传季期间上门服务73326人次。

二、结合“四下乡”工作开展广泛宣传

结合市中区文化、风俗资源和中区“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暨20XX年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宣传载体,使宣传活动既富有特色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学生健康查体等特殊节日和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通过日常工作安排、服务重点人群、抓好重点环节、组织公益行动等不同形式,使城乡居民充分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免费服务政策,宣传季期间共计宣传服务咨询198962人次。

三、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使用效率

既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健康教育工作较为零散,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率并不高。通过本次宣传季活动为对常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的集中安排和具体实施,活动涉及经费均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使用规范在项目经费中列支,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

因此,我区通过此次宣传季活动使得辖区居民进一步知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了解、熟悉与相关的服务内容和接受服务的渠道,不断提高广大老百姓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感受度和知晓率,引导全社会支持和主动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7年公共卫生宣传活动总结二

为进一步巩固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取得的成果,根据《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季”活动的通知》(川卫办发〔20XX〕386号)文件精神,县卫计局于20XX年1月下旬召开启动会,全面展开我县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季”活动,现将此次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精神、责任到人、明确要求

为更好的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我县群众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满意度和知晓率,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福祉,引导群众支持和主动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水平,有效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发生。县卫计局结合我县实际,印发了《马边彝族自治县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季活动实施方案》。

二、深入开展、注重实效、不走过场

各乡(镇)积极响应号召、出台方案、制定海报,大力开展项目宣传工作,并动员辖区内村卫生室医生、村组干部共同参与,将项目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全面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季活动。

三、部门牵头、多方协作、共同参与

(一)为更好开展此项工作,紧密围绕“五个进”、“七个一”为行动指南,县卫计局对本次活动予以了全力支持和配合,多方协调,通过县文体广新局在本地电视台黄金时段轮番播放了项目宣传片,在辖区综合医院、妇幼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卫生宣传平台均进行了播放。

(二)20个乡镇分别制作了机构服务区域示意图,固定公开了责任医生和联系方式,使群众能够知晓附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印制发放宣传手册共计6万余份。

(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小学的公告栏等醒目位置张贴了省卫计委和省指导中心联合制作下发的“基本公共卫生人人参与、幸福健康生活家家收益”的宣传画,共计279张。

(四)指导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小学校、幼儿园等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核心信息要求,制作了一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栏。免费向辖区居民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手册。

(五)县指导中心于3月14日上午在三九广场举办了大型健康教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现场讲解、免费为群众进行血压和血糖检测,向群众宣传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意义,该次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参与人数达500余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篇4

[关键词]城乡差距;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2―0030―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战略目标,并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2009年7月,卫生部等三部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提出要“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当前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涵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1920年,美国耶鲁大学学者威斯诺指出:“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1〕,这一概念在195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世界银行(1993)指出:“基本公共医疗卫生计划”包括“免疫、艾滋病防治以及基本临床服务。最低标准的基本临床一揽子服务应包括患儿护理、计划生育、围产期护理以及肺结核及性传播疾病的治疗等”〔2〕。在公共医疗卫生的许多领域,政府应该实行有效的医疗卫生方案,这类活动主要包括“免疫;以学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和营养的信息及某些服务;减少烟草和酒精消耗的计划;为改善居民环境而采取的行为调控、信息和限制公共投资;防治艾滋病”〔3〕。常修泽(2007)认为基本医疗卫生“可定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它具有公益性质,可列为均等化的范围”〔4〕。马安宁等(2008)认为,基本卫生服务是“从现实性出发,指现阶段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的、充分体现公平的、基本免费的、在基层卫生机构可以获得的服务”〔5〕。

近年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美国学者D・C.哈同(1991)对美国俄勒冈州依据优先性对医疗服务进行分类的做法作出批评,认为只注重成本――效益的做法违反了救治原则,在面对人们发生突发性生命威胁状况时必须尽最大可能进行救治〔6〕。世界卫生组织(1996)强调,基本卫生服务应当实现在社会成员间的均等化,即使全体居民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卫生服务,而均等化最基本、最集中的体现是基本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卫生服务,而不因为其所拥有的社会特权不同而出现差别〔7〕。J・赫尔利(2000)认为,如果最需要医疗卫生资源的人在医疗保健服务中得到最多利益,那么在最大化健康所得的效率目标下,平等与效率就可兼顾〔8〕。瓦格斯塔夫等(1997)认为医疗卫生筹资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垂直公平,即不同支付能力的个人或家庭,为卫生服务支付不同的费用;二是水平公平,即有相同支付能力的个人或家庭支付相同数额的卫生保健支出〔9〕。我国学者崔惠玲等(2003)指出,卫生费用分配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部门差距影响了中国卫生事业的整体业绩,通过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卫生投入,改善卫生费用的投资方向可以提高贫困地区的健康水平〔10〕。胡琳琳(2005)研究发现,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处在较高水平;从地区比较来看,各地区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收入不平等程度与健康不平等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11〕。王绍光等(2005)认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改革不但没有解决医疗费用上涨问题,反而加剧了这一问题,在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降低了弱势人群对卫生服务的获取,使得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受到极大的损害〔12〕。张东豫(2007)认为,城乡医疗卫生差异不仅会产生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加剧人们的心理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在潜意识中不断加强,继而形成对社会的不信任,这对于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13〕。

可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全体公民都可以公平享受的、免费的、普遍的医疗卫生服务,在范围上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前者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基础性领域;后者指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规范诊疗程序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基本临床医疗服务。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是要通过医改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大致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

当前,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十分突出,不仅制约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平等接受医疗卫生服务,而且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急需揭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差距,为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依据。

二、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尤其在加强传染病控制、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尽管如此,我国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深入分析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不足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前提。

(一)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形势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2008年全国卫生人员达到778.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41.66万张,卫生总费用17204.81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4.83%,卫生机构数达到89.1万个〔14〕。各种医疗机构遍布全国,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全面的医疗服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传染性疾病控制机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我国居民期望寿命达到76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婴儿死亡率1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孕产妇死亡率为45/10万,低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例如,印度的婴儿死亡率达到5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达到69‰,孕产妇死亡率达到450/10万;南非的婴儿死亡率为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7‰,孕产妇死亡率为400/10万。我国一岁儿童麻疹、百白破、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4%、97%和95%(如表1所示),疫苗接种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例如,美国的婴儿死亡率仅为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仅为8‰,孕产妇死亡率仅为11/10万。这些关键指标远远低于我国。从表1也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等国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都远远低于我国,说明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很高的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任重道远。

(二)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在资源配置,以及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衡,农村在卫生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与城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来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处于明显的失衡状态。200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市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均高于农村。按照城市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绝对差进行排序,城乡差距最大的五个地区依次是天津(919.8元)、北京(853.7元)、重庆(681.1元)、辽宁(629.7元)和陕西(611.5元)。其中,天津城市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20.9元,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301.1元,二者相差919.8元,绝对差距在全国最大。城乡绝对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当年上海的城市和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是755.3元和697.1元,相差58.2元(如表2所示)。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普遍地,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加关注医疗保健,其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明显高于农村。例如,2009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878.3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7.9%;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97.2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8%,其他各地区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也处于同样的态势〔15〕。

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市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均落后于农村。200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农村。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的绝对差最大的五个地区依次是青海(8.96人)、北京(6.56人)、(6.43人)、新疆(5.57人)和宁夏(5.2人)。其中,青海的城市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是11.6人和2.64人,城乡差距在全国最为显著。当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绝对差距最小的是湖北,其城市和农村的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4.69人和2.8人。即便如此,其城乡差距仍旧比较明显,二者相差1.89人。按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我国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先进技术基本上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都市区和城市大医院,农村缺少卫生资源,造成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服务和卫生健康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例如,2009年,重庆市城市和农村的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分别为3.57张和1.84张,城乡差异十分明显。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先进医疗卫生技术、设备和优秀人才集中在城市大医院,一方面使得农村和基层社区缺少卫生资源,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难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三、创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体系

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构建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其一,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责任,探索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的标准、机制和方法,强化省级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责任。给予地方政府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政自,适时推进资源税、房地产税等地方税的改革,赋予地方政府对某些税种的选择权和某些地方税的税目、税率等的调整权等,充实地方税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完善必要的“对口支援”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发挥财政均衡制度功能。

其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根据疾病防控形势不断调整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稳步扩大服务范围,增强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可及性,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资金监督与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方式与方法。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合理设定任务目标,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标准。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其三,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讨建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加强政府对城乡医疗救助的补助力度,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医疗保障体制。在乡镇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统一采购、配送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减轻农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其四,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放宽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建立有序竞争机制。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公共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尤其是乡村卫生服务系统倾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C・E・A.Winslow.TheUntilledFieldsofPublic

Health〔J〕.Science,n.s.1920,(51):23.

〔2〕〔3〕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7,8.

〔4〕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02):66-71.

〔5〕马安宁,郑文贵,王培承.“国民基本卫生服务包研究”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08,(04):8-10.

〔6〕Hadorn.,D・C・SettingHealthPrioritiesinOregon:

Cost-EffectivenessMeetstheRuleofRescu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1991,26(05):2218-2225.

〔7〕WorldHealthOrganization.Equityinhealthand

healthcare,aWHO/SIDAinitiative〔M〕.WHO,Geneva,1996:1.

〔8〕Hurly,J.,AnOverviewoftheNormativeEconomicsoftheHealthSector〔C〕.//A.J.CulyerandJ.P.NewHouse.ends.North-holland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erdam:Elsevier,2000:55-118.

〔9〕Wagstaff,A.,VanDoorslaer,E.,HorizontalEquityand

RerankinginHealthCareFinance:ADecompositionAnalysisfortheNergherland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1997,16:499-516.

〔10〕崔惠玲,郭华平,李彦敏.我国卫生费用投入及分配的公平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03):18-27.

〔11〕胡琳琳.我国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实证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5,(12):13-16.

〔12〕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J〕.中国社会科学,2005,(06):101-120.

〔13〕张东豫.构建和谐社会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1):43-48.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篇5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当前,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中心是由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如下:

一、组织管理情况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社区卫生中心领导为组长,各相关科室主任及专业公共卫生人员为成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制定实施计划,配置人员、设备和业务用房,责任落实到人。

(二)强化项目实施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年度项目工作任务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工作重点、服务对象、考核指标等。以新项目、新规范作为重点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保障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明确分工协作

以公共卫生科为主体,相关科室为协作,将公卫人员划分为小组,对辖区内进行分区服务。

二、资金管理情况

区财政按照国家对医改“统筹算帐、综合核补”的要求,坚持“核定经常性收支差、绩效考核补助”原则,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1)实行综合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核定的财政补助,结合单位收入情况,按定额标准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基层医疗机构所有收入上缴财政专户,财政根据其预算和绩效考核结果拨付经费。

(2)经费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按辖区内常住人口数编制预算。

(3)经费拨付。经费采取预拨制,执行按照进度由国库集中支付至中心。

(4)绩效挂钩。每季度按照标准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公示。年末根据全年绩效考核结果结算核补专项经费。

三、绩效考核情况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网底和基本医疗服务基础功能,建立新型考核奖励机制。切断医药收入和职工分配奖励的直接联系,杜绝现行“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现象,建立起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成本核算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兼顾公平、公正、公开、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

(二)考核原则

(1)遵循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效率优先、按岗考核的原则。

(2)建立以完成的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成本核算的综合考核体系,按月考核。

(3)建立以向重业绩、优秀人才和社区责任团队等关键岗位倾斜的奖优、罚懒、扣劣的分配激励机制。

(4)临床科室按完成工作的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分值,以本月中心可用于分配的绩效奖兑现每一分值,获绩效奖金;公共卫生服务科室根据国家规定配备一定数量公卫人员,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考核指标为前提,按每月完成工作量为考核基数。

四、特色做法

(1)通过目标管理提高项目执行力。主管局领导与各中心主任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标要求纳入其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考核结果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与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有力地推进了项目的实施。

(2)通过院社合作提升服务能力。近年来,主管局积极搭建平台,与多家三级综合医院合作,聘请三级医院的主任参与社区中心的工作:定期为社区医生上课、到社区坐诊或为社区居民上健康教育课。通过以上活动,提高了社区医生的业务能力,缩短了社区居民与专家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使得三级医院逐步成为社区医院的门诊部、专家库,社区医院逐步成为三级医院的门诊部、康复部。

(3)通过第三方测评提高满意度。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项目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缩小人群之间的服务差异,提升社区居民对项目服务的满意度,通过引进第三方考核机制,确保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公证性。经过改革后的运行,社区居民对项目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通过传统医药提升项目效果。传统中医药简、便、易、廉在社区居民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为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效果,提高社区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和利用率,积极打造中医药服务环境,深入社区大力宣传中医药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在健康养生、慢病防治中充分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如刮痧、艾灸、食疗、足浴等,使得社区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和知晓率逐步上升。

五、存在的问题

(1)项目规范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核定编制为11人/万人,实际在编人数远远低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指标的要求,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正常开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户分离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给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和慢病管理的管理率、控制率难以提高。

(2)项目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的平台和载体,随着项目内容不断增多和项目指标不断提高,其基础设施与设备等硬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督导考核的力度有待加强。

(3)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有待完善。根据现行的绩效工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实行总量控制,在服务内容和工作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公共卫生服务的量化指标难以确定,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六、今后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服务规范性。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真正掌握项目政策要求和管理规定,掌握项目的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要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