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收集5篇)
时间:2024-12-15
时间:2024-12-15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管理作用分析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深入这所学校具体的生活场景,了解其运作机制,认识其人际关系、规范、制度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1]因此,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从“课堂教育层面”跳到“学校组织层面”;学校管理也应植根于本校的土壤,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事的管理活动,既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把学校作为一般政策、规则等的应用场地。基于以上背景,校本管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非常有影响。[2]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指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征和需要而制定的,所以学校的成员(包括校理事会、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他们运用资源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实施改革,解决面临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3]给学校以管理的自主权,针对学校实际进行管理工作,突出学校的自治性、自主性和自觉性是校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办学的权力归还给学校,其授权内容包括人事权、财务权、教学管理权等。相对于校本管理来说,校长负责制只不过更强调将权责集中到校长手中,以使责、权统一。[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为目标,也表明学校办学自主权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我们透过深层不难看到,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它们正在教育改革的核心层次得到深化,将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得到全面落实。值得关注的是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文化和学校管理文化的改革,从而引导广大教师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信念再到教育行为的转变。因此,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依托点在于校本管理。
二、校本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校本管理既是办学思想的物化,也是办学目标的体现。相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校本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校本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资源建设、校本制度建设和校本文化建设。具体地说,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教研是中介,校本课程建设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因此,校本管理对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来说是前提和保障。当然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的开展,也会极大地推动校本管理的进行。
(一)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校本管理的依托
新课程改革的实现形式是“一标多本”,学校承担一定的课程管理与开发任务是国家对学校的要求,无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最终都将通过学校来实施,形成事实上的学校课程。同时,国家还给予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权限,让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依靠自身的条件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一种本土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校本课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显著亮点。
所谓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可以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所以它更多的是教师、学生、环境等各种资源的挖掘和有机整合,是体现学校本体的教育平台,赋予了学校和教师新的使命和角色,从而导致学校的管理模式要转变,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也要转换。
当然,校本课程建设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门课程的开发,更不能演化为一本本教材的编写。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校本资源的开发。新课程崭新的理念、鲜明的目标、多层的结构、生成的内容等等都要以校本资源为基础,没有了资源就没有了学校,离开了校本资源的建设,我们不但达不到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要求,也使学校的存在失去了价值。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学校环境的开发,要让学校的每一片绿地、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营造处处体现育人意境的环境课程。二是课堂建设,无论课程或是学科都是大概念,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校本课堂建设。因为学校的要求不同,参与的学生、教师不同,所以发生的教学过程肯定不同。课堂建设是校本建设的主阵地。三是校本教材建设,这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提炼出的最能使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过程。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中不断生成。
总之,没有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就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更难以在学校中将开发的课程加以贯彻、落实。
(二)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校本管理的协调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教研对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的提出从本意上讲是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三级”教研体系长期存在的教育科研与教研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确立“教育科研天生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理念。强调校本教研就意味着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要以学校为中心、为基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就是研究中心,教室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者。另外,校本教研在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校本教研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要借助于校本研究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靠校本教研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转贴于
从校本教研的实施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仍在于实行校本管理。没有校本管理,校本教研就局限在校内部分教师身上,研究的范围、水平,投入的精力、人力、财力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没有校本管理,校本教研就很难成为大家共同协作的活动,也就不能满足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在校本管理协调下的校本教研,能够真正源于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也源于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等的深刻洞察。其教研内容能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要求,从改革传统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提出教师培训与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教研内容。并能从学校实际出发,谋求在素质教育领域中通过改革实践,形成学校的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建设起一支能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在校本管理协调下的校本教研能够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的时间、费用以及培训的针对性等问题,它能在同一时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调动学校的各种有利因素,采用相对集中、分散自主讨论交流和自主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较为科学经济地解决好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互间的关系。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校本管理的支撑
由于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这种研究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忠实地执行、被动地实施课程,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而以前的这种职业生活方式使得教师这个职业变成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做的行当,从而使教师职业缺乏专业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能动地生成课程,并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自身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职业行为方式既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科学,又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艺术。与其说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型职业,还不如说教师职业是一种理念型职业。马克思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个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5]因此,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校本师资队伍,应该按照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方法上加以落实,并通过三条基本途径来加以实施。一要依靠培训,着重解决观念层面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要使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深入人心,并使其能够内化成教师的教育言行。这种以校为主的培训应该是一种极具针对性的培训、紧密联系实际的培训,以身说法的培训。二要依靠“教科研”,着重解决怎样做好的问题。教师们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学习、讨论交流、反思改进,往往采用课题研究的任务型方式来促进教师发展。三是有效实践,着重解决实效性问题。学校为主的培训和教科研将学习与教科研赋予了理性的色彩,但本质还是加强学习,改进实践。校本管理为每一名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肥沃土壤,所以有目的、高质量的校本管理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不容置疑,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改革的校长是实施校本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其角色具有多样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又是与外界的沟通者。同样,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此外,家长、学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区代表,也必须从建议者的角色向决策和参与者转变,能够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而,切实提高所有参与者的工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校本管理来说迫在眉睫。鉴于校本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期盼早日全面实施校本管理,以利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瞿葆奎、张济正等.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8
[2]刘宝存.校本管理: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13。
[3]毛亚庆.论西方校本管理的管理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1、34。
1、校本课程研究方兴未艾。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为各地校本课程开发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号角作用,拉近了我国课程与国际课程开发的距离。自1973年课程专家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正式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全新的概念之后,欧美各地学校先后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学校有效运动”,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我国随着《纲要》的颁行,校本课程开发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老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变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办学思想、办学方针和办学措施方面更具有了自,教育者的课程观、知识观、学习观都相应发生变化,一股冲破应试教育樊篱、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清风在中国教育领域徐徐吹起。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势而为,以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根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政策支持的良好发展机遇期,校本课程建设突出时代、地域、市场、自身需求,迈出新步伐。
2、中职财会专业的形势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形势下,中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挑战。中职必须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大力培养适用型人才。衡量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标准就是培养学生是否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基本处于空白,校本课程建设空间极大。目前,我们主要存在课程总框架上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模式上多仿效普教,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的现状,中职财会专业虽经多年培育,但仍存在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职业能力不高,知识更新不快,基础不牢固,学生所学的内容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多元化需求,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迫在眉睫。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力市场需求多变的形势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开设综合素养课程,打造出特色中职毕业生。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和理念、专业特色。研究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探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通过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财会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财会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突出个性品质,为他们将来走出学校,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好四点:一是利用我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资源优势,努力把财会专业办成我校特色专业、骨干专业,吸引生源的龙头专业;二是充分利用建设校本课程的政策,编写更加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计划,拓展教育的层面,更新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探寻多种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受委托培养等办学形式,达到与企业联姻,与社会结合,使我们培养毕业生更加对口,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受社会青睐;四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学技能,参加职业能力考试,达到通过考试完善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多一把求职的金钥匙。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取电话采访、重点调查和问卷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校财会专业学生学况、毕业生就业现状、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法:查阅有关文献、文章,学习理论,汲取经
3、比较法: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进行比较,编撰相应校本教材。
4、案例法:校本课程在实验班试行研究,获得一定认知后再逐步扩大。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应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职业能力的综合研究,主要研究社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解决学生“出得去”的问题。二是岗位对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发展特征,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相近专业的关系。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框架的理念,专业特色,为专业课程建设打好基础。四是专业与课程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并依据研究成果编撰相应的课程教材。重点是抓好四个模块: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会计技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实务主要运用“确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模块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会计技能则侧重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运用激励法和形成性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运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应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他们的职业能力发展基础。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改革与建设要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改变课时、授课方式后,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也须相应改变。
2、教师素质应适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
3、课程改革后,教学资源的投入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增加,教学成本提高,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本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课题论证阶段:拟题,论证编制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
(二)前期研究阶段:以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本校毕业生、家长为对象广泛调研,据以编写试用校本教材;
(三)实施研究阶段:选择实验班,课堂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开展比较研究;
一、课题学校情况简述
1.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
该小学从“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着手,探讨合理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性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课题组的全体教师通过对课例深入分析、反思,找到了教师在运用卫星资源中存在的弊病:首先,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目标过于笼统分散,应集中到点上);其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适时选取有效的教学资源;第三,资源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课题组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途径:分析与掌握教学目标+分析与处理卫星资源+分析与服从学生特征。通过对以上课例的研究分析,课题组教师达成共识:即在每一个课例中,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重新制定了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余光宏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分析了卫星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对象,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目标明确之后,教学设计很快完成了。余光宏老师在这堂课一开始时并不是急着播放课件,而是先用猜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课件。观看过程中一边学生看,一边让学生认真听:把学生引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同时,把课件应用到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中,学生通过边看课件、边读课文、边听老师讲解,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体会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心理变化,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该校课题组基本采用以上的研究方式,通过循环的“教学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不断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预期的课题研究目标。
2.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
该校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形成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课题研究前期,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光盘当电影看、全课件式上课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让教师们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后期,该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认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感受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好处,使用起来方便、轻松、高效。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该校教师参加了校内和校外17次培训。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广泛收集资源,认真“整理”资源,并提倡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然后把开发的资源存入资源库,让所有的教师共享。课题组通过举行课堂教学应用大赛,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优点及不足,通过研讨交流,完善应用方法理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已形成了符合该校实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们能较好地将远程教育资源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效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二、分析比较课题学校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所学校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农村中小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开阔学生眼界。下面比较分析以上两校开展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主要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该校将这一课题分解为三个子目标:l.卫星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这样的划分有针对性,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点上人手,降低了研究的难度,使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该校的研究报告中并未完整、清晰地反映出这三个子目标的具体研究情况,使我们无法从清晰的研究过程中看到研究的实效,不失为一个缺憾。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到整个语文学科,覆盖面大,难度也增大了。但是该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使得教师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语丈学科涉及到许多内容,不仅有文化知识的教学,更有文学素养、人文品质的培育,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将课题有针对性地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也更强,也便于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两个学校都做得不够细致。
2.研究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两所学校基本上都主要采用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为辅,使研究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很明显。两校都在研究前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本校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运用对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在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方面做得更扎实、反映出的结果就是该校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获得的奖励更多一些。同时在研究中两校教师都很好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研究过程
在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结构的规律中,两校都经历了研究设计、具体实施、经验总结三个阶段,其中经验总结也穿插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但是在研究报告中,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只以余光宏老师的教学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对其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没有进行翔实说明,使研究成果显得单薄了一些。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以颜丽老师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内容翔实,但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说明的不够详细具体,无法使我们看到整个语文教学在课题研究的总体研究情况。这是该校在研究报告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4.研究成果
通过近三年研究,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经过课题研究,明晰了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模式环境下,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运用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卫星教学资源应用途径;构建了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组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很多教师优秀论文获得各种奖项;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汇编了教学光盘、卫星接收教学资源、典型课例课件、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等,为语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为学生学习互动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的积极性、制作课件、设备操作的能力普遍提高;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探究意识;有效地培养和形成了一支新型的,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探索并形成了适合该校学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激励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
三、综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01).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是自治区研究性学习实验校,经过选题论证,我们首先确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下列问题:
(1)如何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研究的课题,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国家其他必修课程的矛盾。(2)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3)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研究陆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4)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过程及操作
该课题研究以2001级学生和执研教师为第一阶段研究对象,后继新生和执研教师为重复实验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程管理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考察。
(一)明确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我们首先成立了以科研处牵头,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的课程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先后9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知识,参加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对家长进行课程宣传动员。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准备活动和思想动员,我们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会自己获取、会独立创造的新型人才。(2)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互相并列平行,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学习方式。(3)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是学习研究的先行者和研究技能的点拨者,是研究兴趣的激发者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是研究过程的协调者和学习成果的宣传者。(4)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应当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承,过程与结果互为因果。
(二)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课程建设全面体现课程理念。
我们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依据,制定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硬件已经基本实现,构建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图书馆现藏书量达18万多册,生均600多册;有电子阅览室1间,共有阅览终端90个,理、化、生实验室24间,均配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机器人活动室1间,创新大赛活动室1间。我们与上海科协、广西师范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每学期都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学。
(三)细化管理环节,避免课程实施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效性。
1.对选题作了三个方面的定位引导:倡导有关运用学法的实验课题,例如提高记忆的方法研究、快速阅读的方法研究、预习的方法尝试研究,对联的思维方式研究等。
——倡导研究从课本内容中发现的延伸性课题,下发了各科教材中必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中选择一项,开展自主研究。
——倡导研究与生活、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题。
2.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各类管理制度和程序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按制度和程序要求开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过程。这些管理制度涉及课程指导、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理念物化为具体的课程操作常规,因而为课程的规范性实施提供了保障。
3.调整课时,我们先后作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按公共课独立排课,每周每班两节,其中一节分散编排,一节全年级统一编排。第二种排课法是将研究性学习课时与其他自习课时进行综合调配,每周全年级安排一节研究性学习公共课,其余的两节与自习课合并,给每个学科分别增加一个课时,用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种课时安排法,保证了研究性学习集体活动的时间,也为学科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带来便利。
4.制定课程大型活动常规:动员会于开学第三周完成,立项开题展示活动在第八周进行,成果申报及验收在第16周进行。
5.实施课程三级机构管理制度。第一级是课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校级领导兼任。第二级由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主要负责以年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三级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构成,主要负责学科课题的审定,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课题成果的评审鉴定等的良性发展。
6.开放学校所有可利用的研究室、场馆,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研究活动渠道的畅通和安全。
7.选择典型引路,注重成果推广。实施课程以来,共召开大大小小的成果会10多次,通过成果,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表彰优秀学生和教师,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四)寻找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解决高考与研究性学习的矛盾,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坚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大方向是正确的,不回避,不停步,不冒进,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2.注重把“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学。
3.选择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两个学习环节,实施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4.开展考试改革,实施三级考试模式:一级是学生自学的效果测试,目的是引导正确的学法和思维方法,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为授课提供合适的教学起点。二级是听课、独立作业的反馈测试,主要是统一的单元测验,测试的目的是规范学生听课和复习的行为。三级主要是学校的段考和期考,测查的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强调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在考后的总结分析上,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归因分析。
三、实验效果
成果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了我们的反思能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发展规划、制度的深化和完善。
我校历年来重视抓教师队伍建设,曾采用师徒制、导培制、与高三同题考试制等等措施。这些培训模式,对教师快速熟悉教学环节,尽快适应教学程序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出路。在研究性课程中,这个案例的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改进教师队伍培训模式的问题。现在,在全校范围内,倡导读书之风,形成“校务会学习制度”,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创建优秀学习型团队”活动,在学生中组建“读书励志社”,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都与这一反思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从某些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与考试测查不相符合的现象中发现“假性成长”的问题,即看起来研究作业做得像模像样,但真正的研究水平、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还有,我们从学生成果展示中的情绪变化曲线中,发现学生的成就感并不完全来自于获得展示的机会或教师的表扬,而是来自于他们感到的真正的成功。这种反思,无疑对我们改进教学,优化教的过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果之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操作模式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发生重要的变化。
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实例:语文教学,周丽雅老师这样设计她的教学进程:
——先利用寒假,布置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法预习新课本中的8篇文言文,要求做好学习记录。
——寒假结束后第一节课测验,《鸿门宴》设的题是:读题目,你觉得学习本文应弄清什么问题?你弄清了什么问题?你还学了什么?
——上课时,教师在介绍《史记》的特点后,推出几种质疑的方法:矛盾处质疑法,兴趣处质疑法,相同处质疑法,疑难处质疑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并归纳了下列问题:(1)刘邦为什么先尊称张良为“君”,后更进一步尊称他为“公”;为什么刘邦却尊称项羽为“大将军”,这种与身份不符的称谓,说明什么?(2)项羽听到曹无伤的话,大怒。但在鸿门宴上,项羽却始终不多说话,而且对范增的举佩暗示,装聋作哑;(3)樊哙无礼闯帐,项羽不但不怒,反而赐予彘肩和酒。项羽的前怒后忍到底说明什么?(4)刘邦与项羽本是同级,但坐位的安排为什么不讲礼节?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抓住问题,再读书,为每一道题的解答找全相关内容,并按“口译朗读——归纳要点——写出有理有据的答案”的步骤,解决问题,之后是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周老师没有在此打住,而是设计了一个学法归纳的环节:第一,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的?第二,解决每一个问题,老师都要同学们做哪几件事?第三,要求学生用过去学过的“读前提问法”和本节课学到的“读中发现问题法”,再次预习《兰亭集序》,找出问题。
观察全程,不难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被动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尝试探究的教学过程。
成果之三: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研究性学习不仅带来观念的转变,使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整体构思,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评价。例如,物理学科,将多年来典型的题目归纳汇总,按一定的教学序列,编成教师训练指导手册。
最近立项的“学法尝试活动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学校——学科——教师”三级课程体系,每一级体系均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内容,同时还总结了“精选学法——先尝后教——学法指导——学法尝试——合作交流——成果归因”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步骤。
成果之四:教师的变化带来学生素质的变化,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很有成就感。(2)学生对执研老师教学的评价后测评价表的意见更具体,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强烈。(3)近年来我校高考、会考、竞赛成绩一真保持全区前茅,与推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必然的联系。(4)这几年来,使用图书馆、电子教室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多。为此,读书励志社、网络社、文学社、英语学习社等学生社团逐步扩大。(5)在探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特长学生,机器人大赛曾获得国际银奖和铜奖,全国创新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
四、研究的结论
1.为防止研究性学习课程操作的随意性、盲目性、短效性,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2.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牢牢抓住“教”与“学”的两个转变,所倡导的“三类课题”研究,符合现阶段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际,为理顺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会考的矛盾,实现学习能力与考试能力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把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操作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为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必修课程的整合找到了结合点;而“学法尝试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推广,为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落实“教”与“学”的转变找到落脚点,具有推广价值。
4.我们构建的多个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或果。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学校发展实际的管理制度;找到了解决学校师资培养、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发展难题的途径,培养了一批教师;也使我们改善了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为我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问题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还有下列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教师还不多,也有一些教师不熟悉课程操作模式,备课跟不上教学进度。
上一篇:乡镇财务制度管理办法(收集5篇)
下一篇:村居财务管理制度(收集5篇)
热门推荐